炒股配资平台就是在前线战场一个接一个赢的时候
1948年10月30号,粟裕正忙着准备淮海战役的事情,他是华野前委的代理书记。就在这时,饶漱石急匆匆地赶了过来,他是华东局的书记兼华东军区的政委,手里还拿着一封紧急的电文。
粟裕接过电报,瞅了一眼,心里猛地一紧,这才发现原来是封指责他的消息。
从中央发来子虞电报到现在已经9个月了,从未寒电报算起也有两个半月了。可华野前委书记对于按照中央指示行事,还有在部队里整顿那种没规矩、没组织的状态,比如先斩后奏、不报告不总结,还有凭经验乱来、游击散漫的坏毛病,到现在都没给个明确说法,也没解释为啥。这事儿上他没了主见,落在了所有兵团的后头,真是太不应该了……
说实话,在过去很长日子里,毛主席对粟裕一直都很宽容,像这样直接又严厉的指责,真的是少之又少。
关键的是,这封电报其实是批评粟裕的,按理说应该直接发给粟裕才对,但奇怪的是,电报后半部分却特别提到要让饶漱石去传达这个批评,并且让他去处理相关事宜。
那时候,淮海大战眼看就要打响,所有准备工作都已经到位。中央军委和中野的领导都给华野发了电报,让他们做好万全准备。可就在这么个节骨眼上,毛主席给粟裕发了封批评的电报,真叫人有点摸不着头脑。
没过几天,也就是6天之后,粟裕突然拍板,决定把淮海战役的开始时间往前提两天,而且这次又没先跟上面打招呼。饶漱石见状就提议,要不给中央写份自我批评的报告吧,粟裕只是简单回应说:不用了。
这份反思总结早晚得搞定,还是先打完这场仗,到时候再说吧。
【一】
说到这封批评电报,咱们得从电报内容里找答案。毛主席在电报里提到的“子虞电”和“未寒电”,它们主要是说了毛主席对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看法,那就是“现在最关键的,是要加强纪律”。
到了1947年底,经过一年多的外线打仗,中国革命的局面有了超级大的转变。就是在前线战场一个接一个赢的时候,毛主席对整个情况做了考虑,提出了三个战略方向。
处理政事时,得定好合适的规矩,拉拢帮手,让对手孤立无援;得多宣扬正确的观点,把中间路线的坏处讲明白,别被迷惑了。打仗时,得迅速消灭敌人的战斗力,不能拖泥带水。对外交往呢,得防着帝国主义来捣乱,别怕他们,但也得小心行事,别给人留下话柄,招来不必要的纠纷。
由于情况不断变化,党的工作也得赶紧调整,这要求党员干部在政治上得更快成熟起来。毛主席一下子就抓到了关键,那就是要加强纪律建设。
到1948年9月8号那天,毛主席在西柏坡主持了一个叫“九月会议”的大会,他又一次提醒大家,全党得加强纪律,做到统一行动、听从指挥。
就是在那个叫做“九月会议”的时候,辽沈战役开始了。
毛主席觉得,加强党的纪律,对以后革命能否成功,还有新中国的建设,都至关重要。
就是说,“战士们往前冲,生产进步一点点,纪律严明起来,革命就一定能成功”。
那么,这事儿跟华野还有马上就要开打的淮海战役,到底有啥关联呢?
之前咱们聊过不少关于华野的事情,知道他们打了很多漂亮仗。不过呢,在这些胜利里头,咱们很少说到过有啥不足之处。虽说也提到过一些问题,但都没怎么深入地细说。
比如说,华野作战时花费很大,后勤供给压力很大等等。
要把这事儿说明白,咱们得先从它的组成部分聊起。
在打仗那会儿的解放战争期间,我们党管军队用的是三级指挥制度。就好比说,大的战斗区域会搞个中央局来管(要是地方小些或者只是个根据地,那就设个中央分局),这些局呢,就是代替中央来管党、政、军的事儿。
中央或者中央的分支机构下面管着军区,这就算是第二级的指挥单位了。后来呢,因为打仗的需要,要进行大规模的兵团作战,所以就从军区里挑了些精兵强将,组成了野战军。
就是说:中央的领导机构——大军区——作战部队
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,这个三层级的指挥系统都还存在。直到1954年,中央做出决定,废除了大行政区,那时候,相关的中央局和中央分局才统统被取消。
因此,咱们说的第一野战军、第二野战军、第三野战军,还有华东局、中原局这些单位,从上面讲的情况里,大概能明白个大概。
没错,为了让党政军统一指挥,有的中央局书记不光当书记,还兼着军区司令员、政委的职务,有的甚至还兼任野战军政委呢。
说到这事儿,四大野战军虽然各有各的特点,不过大体上都是按照上面的要求来做的。
【二】
华东野战军的特点,从他们刚开始组建队伍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了。
1945年,罗荣桓带着山东的八路军去了东北,随后陈老总指挥新四军北上到了山东。新四军军部后来兼管起了山东军区,紧接着就组建了山东野战军。而在华中地区的新四军,则另外成立了华中野战军。
1945年9月,按照上面的安排,华中局和山东分局被撤销了,它们合并起来变成了华东局(那时候还另外弄了个华中分局)。但因为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,所以那时候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没合到一块儿,它们下面的两大野战军也就没合并。
到了1947年1月份,两支大军终于合在一块儿,成了华东野战军,同时两个军区也合并了,叫做华东军区,归华东局管。
华东野战军组建完毕后,一些难题也随之浮现。
以前泗县战斗没打好,让人感觉陈老总军事上有点欠缺,而原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在苏中连赢七仗,特别厉害。所以两大野战军合并后,陈毅和粟裕两位首长有了新分工,陈毅管政治,粟裕管军事。
陈毅和粟裕两人的协同作战在军事历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,之前咱们已经聊过不少次了,这里就不再赘述了。
粟裕打仗的本领那是没话说的,可就是因为他资历不够深,所以在华野指挥起来总有点不顺手。反观陈老总,资历深、威望大,在华野能镇得住那些脾气各异的将领。
这也是粟裕坚持让陈老总留在华野的一个关键理由。
再说,华野的各部队自身也有不少麻烦事儿。
1947年7月,华野军队分开行动后,第一纵队和第四纵队去了鲁南打仗,但战斗进行得不怎么好,队伍里出现了不守规矩的行为。结果,他们被当地老百姓称为“三子部队”,意思是一到休息的地方就忙着抢房子住、打枣子吃、还抓鸡子。
虽然部队打仗伤亡重,又收了很多俘虏兵和新兵,但华野部队在遵守群众纪律方面,明显做得不够好。
在华野进行“七月分兵”行动前,他们大多时候都在自家的根据地里打仗,有了老百姓的帮忙,战斗进行得挺顺畅的(这其实也是华野战斗时特别依赖后勤供应的原因)。所以那时候,部队里的那些问题还没怎么暴露出来。但是,等他们跑到外线去作战后,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,老百姓也不站在他们那边了,大家心里那股子紧张劲儿就慢慢散了。
1948年3月份,华野部队在濮阳时进行了训练整顿,主要是为了处理那一堆问题(原先打算为渡江打仗做铺垫,但粟裕提议后就作罢了)。就连朱老总也亲自跑到濮阳,看看整顿进行得咋样了。
其实,那时候中央刚下了个通知,让各级党组织和部队都得把纪律抓起来,看来华野在濮阳搞整顿训练,也是为了落实中央的这个要求。
但是,在濮阳进行整训的时候,只有原本计划渡江作战的第一、第四、第六纵队参加了,华野的其他部队其实都没来参与这次整训。
换句话说,说到底,华野的那些问题还是没有彻底搞定。
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济南战役那时候。
济南战役是华东野战军自“七月分开行动”后,所有队伍头一回一起打仗,但一开始联手作战就碰到了难题。
说起来,宋时轮特别想争取当主攻部队。十纵之前老是负责阻击,就像是光吃硬骨头没尝到甜头一样,因此宋时轮在济南战役时坚决要求他们来打主攻。
另外,宋时轮原先在曲阜会议上争到了当主攻的机会,可后来他又反悔了,重新提起1947年“七月分兵”那会儿,十纵在黄河边保护刘邓大军往南走,被邱清泉打了埋伏后,没打招呼就自己往北撤了的事情。
说实话,宋时轮那时候撤退并不是自己擅作主张,而是听了在外面指挥打仗的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的命令,宋时轮在这事儿上可真是吃了哑巴亏。
但宋时轮在大战即将来临的时候,不该又提起过去的事情,还拿这当理由耍脾气,甚至不顾规矩,擅自离开了会议室。
后来济南战役打起来后,情况跟最开始的计划不太一样。粟裕原本打算的是“围住济南,引诱援军来打”,而且打算用更多兵力去打援军,好让徐州的国民党军北上。但没想到济南战役进展得太快了,杜聿明带着援军走到半路就回去了,结果打援军的计划也没能实现。
【三】
济南战役时华野遇到的不少麻烦,让毛主席心里挺着急的。
那时候,淮海战役的方案已经出炉,说不定这仗一打,就能定乾坤,所以毛主席对任何一点马虎都不能容忍。
1948年9月27日,中央给华野发了通知,让他们按照“九月指示”的要求,把纪律抓得更严一些。
1948年10月5号,华东野战军前委开了个大会,这次会议不是由代理司令员、代理政委还兼着代理前委书记的粟裕来领头,而是换成了华东局书记饶漱石来主持大局。
很明显,饶漱石的地位,在华野部队、华东军区,还有整个华东解放区里,都是相当重要的。
毛主席非常重视提升华野部队的纪律性,考虑着要不要先把即将开始的淮海战役推迟一下。
为了让你们的会议进行得更顺利,可以把时间安排在七天到十天左右,淮海战役的执行就挪到十月十五日之后了。
可没想到的是,就连毛主席也没想到,那次华野前委的扩大会议竟然开了整整十九天,直到月底才结束。而到了会议快收尾的那几天,重点就已经转到了制定淮海战役的详细方案和计划上了。
可能因为这次会议拖得太久,毛主席在西柏坡等得有点心急了,于是在10月30日特意给饶漱石发电报询问情况。电报里头虽然直接指出了华野前委的问题(也可以说是批评了粟裕),但毛主席心里明白,华野的那些麻烦事儿,不能只怪粟裕一个人。
还有个挺重要的事儿,就是说关于淮海战役,华野内部还是存在着不一样的看法。
那时候,山东兵团的副司令员王建安(因为司令员许世友生病在休养)出了一个主意,说可以让各个兵团自己负责不同的战斗任务。
看上去挺平常,其实里头藏着不少门道。那时候,华野的兵团虽然是临时组建的,但经过一年多分散打仗,慢慢形成了三个大块头集团。
比如说,有以许世友和王建安带领的山东部队,还有粟裕和张震指挥的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(包括第一、第四、第六纵队),再加上苏北的部队。
王建安的想法是,在接下来的大战里,各兵团不用分开行动,而是聚在一起共同打仗,这样指挥起来更方便。
粟裕眼光独到,他心里门儿清,知道华野手下那几个纵队各自的本事。要打这么大的仗,得根据每个纵队的特长来布置任务,比如擅长啃硬骨头的就去攻坚,擅长守阵地的就去打阻击(不能像十纵那样,在济南战役里明明擅长阻击,却偏去攻坚)。个人得服从大局,为整体出力。
王建安提出的意见,最终没能被接受。
淮海战役开始前,毛主席特别关心华野的打仗计划,因此他多次发电报给粟裕,想了解各部队的准备咋样了,连说话都变得有点重了。
毛主席虽然人在西柏坡,但对所有事情都掌握得很清楚,也明白粟裕的难处,看到华野内部还有争论,于是就直接出来调解了。
毛主席给粟裕发电报,让他和谭震林赶紧从济南赶到前线去指挥,而后方的所有事情都交给饶漱石来处理。
收到毛主席的电文后,粟裕二话不说,立马赶往前线。由于车速过快,不小心翻进了沟里。毛主席知道这事后,又特地嘱咐,满是关心:
粟裕得把指挥的地方往后挪5公里远。
1948年11月6日,比原计划早了两天,粟裕突然下令开始打淮海战役。饶漱石对军事方面不太在行,所以对粟裕这个决定挺担心的。他记得之前毛主席说过华野打仗前不请示的问题,这次粟裕自己做主,他怕粟裕会被批评。
尽管粟裕和毛主席见面的次数不多,但两人在军事上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。正因如此,淮海战役才得以提前两天打响,而且之后毛主席也没有再进一步过问此事。
#百家说史# #6月发文冲刺#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我要配资-配资公司网站-配资炒股配资网站-配资平台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